刘儿兀


职称:教授,正高级
电子邮箱:erwuliu@tongji.edu.cn
个人主页:erwuliu.weebly.com
办公地点:同济大学电信楼

个人简介


  • 研究方向、技术专长
  •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定位导航、通信与物联网


  • 简介
  •   同济大学教授,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曾工作于阿尔卡特朗讯公司(贝尔实验室中国)、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

      目前他是IEEE区块链上海工作组主席,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位置服务产业联盟(筹)专家委员会主席。是IEEE区块链中国区建设负责人,成立了IEEE区块链上海工作组、北京工作组、深圳工作组和杭州工作组等,推动中国成为IEEE区块链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

      协调帝国理工、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国际标准局、国际电信联盟、IEEE区块链组织、IBM、阿里巴巴达摩院、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多名国内外院士、ACM/IEEE/IET Fellow、杰青和长江学者,创立了区块链首个国际期刊IET Blockchain,并担任其创刊主编,担任IEEE ACCES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and Systems、《中国通信(英文版)》等多个期刊编委。

      所研发的技术曾获得微软全球室内定位技术大赛冠军(连续两届定位精度第一)以及工博会特等奖,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室内定位以及穿透通信领域的国际定位,获得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学习强国、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定位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


  • 代表性科研成果
  •   围绕复杂环境的智能感知方向,在定位导航、物联网和区块链领域做出创新。

      1)定位导航:针对卫星信号无法到达室内进行定位的问题,提出DWELT融合定位导航技术,获得微软全球室内定位技术大赛冠军(连续两届定位精度第一)、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是目前在大规模室内场景中唯一得以商用、最有影响力的技术解决方案。DWELT技术开发的导路者系统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会展中心、国家体育场(鸟巢)官方的定位导航系统;

      2)物联网:提出磁通信技术,克服了无线通信穿透能力弱的问题,可穿透数百米的介质(土壤/煤矿/岩层/水下/冰层等)进行通信,可作为无线通信的补充,推动物联网在复杂环境的部署。获得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特等奖,签约剑桥大学撰写首个磁通信专著;

      3)区块链:提出基于零知识证明的ZK-PoL等位置证明技术,以解决严重阻碍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位置隐私担忧问题。

      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国内外发明专利40多项,在IEEE Transac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



    王睿


    职称:副教授
    电子邮箱:ruiwang@tongji.edu.cn
    职务: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通信工程教研室主任
    办公地点:同济大学电信楼

    个人简介


  • 研究方向、技术专长
  •   无线通信,机器学习,智能信号处理及应用


  • 简介
  •   201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2年-2013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进行联合博士培养。2013年-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同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通信工程教研室主任。

      入选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ACM 上海分会新星提名奖,2017 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 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二等奖。

      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IEEE期刊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担任期刊IEEE Access和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未来前沿无线通信技术(5G/6G),聚焦在移动边缘计算、新型智能无线反射系统等,并将其与区块链系统相结合,研究适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低时延、具有分布式计算卸载能力的边缘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深度强化学习理论和信号处理技术引入,以实现系统在线实时优化。


  • 代表性科研成果
  •   通过聚焦协作和计算两种新型通信资源维度,以多向中继传输理论和方法为载体,深度挖掘基于中继的协作通信和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计算通信,跨越性地提升了多用户网络传输的容量,改善了用户体验,并从信息论角度对该性能提升进行论证。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包括:

      1) “协作-计算”融合多用户网络信号优化设计: 建立了完整的多用户多向中继传输网络发送和转发信号的优化设计方案,解决了多向中继传输网络在有限信噪比环境下的传输可靠性提升和容量提升问题。

      2) “协作-计算”融合多用户网络极限性能分析: 提出了统一的多用户多向中继传输网络极限性能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天线配置和物理层网络编码对网络极限性能的影响,并有效逼近了性能上界。

      3) “协作-计算”融合多用户网络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 提出了适用于多用户多向中继传输网络的信道估计和盲信号检测方案,为多向中继传输提供了信道估计和鲁棒的频谱感知方法。

      近五年授权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7篇(JCR1区15篇), ESI高被引1篇,SCI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100余次。



    教职工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学生